ART TAICHUNG 2024 | EP.4 動態與空間的藝術感知

ART TAICHUNG 2024 台中藝術博覽會一共匯聚 80 家海內外展商,
各種材料和媒介交相輝映,共同創造出繽紛多彩的當代藝術樣貌。
本展覽將在 7 月 19 日至 21 日於台中日月千禧酒店,
在此依不同主題介紹展商展出的藝術家精彩創作。

EP.4 動態與空間的藝術感知

 

在台中藝博中,雕塑作品不僅是視覺藝術的展現,更是觀眾與空間、物質、歷史的對話。透過多角度的觀察與互動,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動態體驗,引領我們探索形式與空間的關係,感知作品的質地,並在歷史與文化的脈絡中尋找深層的意義。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藝術家的創意與技巧,也反映了當代藝術哲學的多元思潮。

 

i599藝術空間 (展間1201)

 


柯尊傑 _邂逅平流層_光敏樹脂_43 X 20 X27cm _2024

 

這是一系列虛擬天際現象的作品,在藝術創作浩瀚的領域裡,要找到自己作品的獨特性,藝術文化的啟發,激發另類的思考。

 

凡亞藝術空間 (展間803)

 


Alvar MENA 阿爾瓦·梅納_LOL_ 氧化釉 陶土_30x30x30cm_2024

 

當你踏入西班牙藝術家 Alvar Mena 的迷人世界時,西方宗教、街頭文化和社會問題之間的邊界無縫融合,創造出在畫布和雕塑上的敘事傑作。Alvar 的藝術才華超越傳統藝術,他巧妙地將紋身專業與創作中錯綜複雜的故事融合在擦拭線條和鮮豔色彩之中。他的角色,以其肌肉發達的身體和引人注目的頭飾,充當他所講述故事的生動體現。

 

Alvar 的藝術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表達,激勵觀者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每一件作品都是視覺交響曲,共鳴著我們存在的複雜性,邀請我們深入信仰、城市生活以及更廣泛的社會的交匯點。透過他獨特的視角,創造的不僅是影像,更是能夠引發我們反思自己旅程的轉變性體驗。

 

在充斥著圖像的世界中,Alvar Mena 脫穎而出,成為一個說故事者、挑釁者和視覺哲學家,督促我們擁抱刻在我們自己生命中的敘事,透過這樣做,直接面對人類經驗的多種層面。

 

一尊藝術空間 (展間905)

 


張宏吉_幸運星_不銹鋼_L30xW26xH41cm_2023

 

人生需要祝福。

這是藝術家Agi 「生肖」雕塑系列的原創點,是藝術作品中的正能量代表,他的作品帶給我們對於生命未來,美好的憧憬。

在華人的文化中,「生肖」代表著時間流轉、生命循環的感知,似乎緊緊相連著一個人的人生。

Agi 的「生肖」雕塑系列,一年一作,展現生肖年獸的生命力。這正是人生需要的祝福。

 

多納藝術 (展間901)

 


Moreno DAVID 大衛·莫雷諾_家庭關係 II_碳鋼、銀、油漆 _58 x 28 x 78 cm_2019

 

“我正在嘗試用繪畫來表現雕塑”。採用木材、塑料和鋼琴弦,創造出類似塗鴉的線條結構,再組織成立體的空間。它們代表了一種介於 3D 模型和手工製品,概念和實現之間的想像建築。作品試圖引發我們對於建築與空間的想像,也許是寓言裡的空中樓閣、唐吉訶德的風車,或是旅人在途中所看見閃閃發光的海市蜃樓,這些題材都促使我不斷嘗試各種材料,編織成一幢幢人們心中的夢想之屋。

 

月臨畫廊 (展間812)

 


楊英風_鳳凰來儀(一) _不鏽鋼 _73×36×72cm _ 1970

 

楊英風晚期的「不鏽鋼系列」是其創作生涯中的成熟期,以中國生態美學及佛家哲思於先進、現代的材質,以及簡潔的抽象造型中。單純、光潔如宋磁的不銹鋼鏡面反射,將周遭環境與觀者納入作品中,或以圓弧、曲線的視點柔化環境的氛圍,使作品本身圓融具足、與環境、觀者相諧,以達「天人合一」之境。楊英風的藝術創作師法自然、尊重自然、美化自然、保護自然,並融於一般大眾生活中,即是今日所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實踐者。

 

敬園藝術空間 (展間912)

 


張敬_仰望高山_銅_67.5x16x20cm_2024

 

張敬大師為台灣國寶級景觀雕刻大師,創作的主題是以大自然景觀為主軸,其獨創大山大水的景觀創作且簡潔俐落又具生命力的立體造型,勾勒出那巍峨屹立、磅礡大氣的峽谷奇景,不僅讓人有身歷其境的震撼感受,更是讓觀者讚嘆大自然無限的力量與變化無窮的風貌。

 

張敬大師致力學習雕刻至今已逾卅七年,與同門師兄朱銘在台灣文化界素有【北朱銘,南張敬】之稱,靈感的來源全來自本身對信仰的堅貞不移,雖已屆耄耋之齡,但突破與開創的精 進,絲毫不減,作品呈現從容自在,游刃有餘,刻劃出别有天地之千古絕品。

 

藍騎士藝術 (展間811)

 


馬克 Marck_Bon appetit_LCD螢幕,顏料塗於3D列印上 LCD_36x20x7cm,_2023

 

馬克Marck(瑞士,b. 1964),瑞士當代藝術家以錄像雕塑(Video Sculpture)聞名。馬克Marck是一名非典型的藝術家,年輕時才華洋溢進入知名藝術學府,卻因無法忍受制式教育而半途輟學,之後從事汽車拆解、機械電工、搖滾歌手、設計科技裝置等。馬克Marck異類豐富的人生體驗,走出學院派藝術家的想像,自行創造的錄像雕塑表現型式,以框架、女性、觀看、互動,拋出社會議題深入人心。

作品Bon appétit以罐頭餐盤等多元互動型態表現,馬克Marck作品中的主體是社會縮影的代表,展現了現代人在社會各階層的生理及心理狀態,身處熟悉與陌生環境中,對時間及空間的認同。主體與框架的衝撞則呈現在各處層層疊疊的限制下,現代人遊走在生存邊界中的限制與身體回應。

 

竹南蛇窯 (展間910)

 


林瑞華_寶島臺灣(四)_柴燒陶瓷_20×19×38 cm_2014

 

由「三稜罐」系列作品進一步演變出更加成熟的「寶島臺灣」系列,從每天腳踩的土地出發,以臺灣為創作題材,每一件作品都是臺灣土生土長的陶器。

用木柴燒陶看似簡單,其實卻是充滿無限智慧與技藝的結晶,以土礦內煥發出來的「釉母」,開創陶瓷藝術全新的視覺領域。「寶島臺灣」系列表現高溫柴燒的質變藝術,具有無限寬廣的未來!

 

鶯歌光點 (展間1116)

 


曾祥軒_花在微觀下的生命創造_ 瓷_26x17.5x26cm_2023

 

我認為花的核心價值在於傳遞訊息的作用,如同藝術與人之間所引發的觀感互動,所以我創作出新的花卉意象來呈現這個世代的視覺主導性與資訊科技的接收,繽紛的誘目色彩,詮釋了花卉的多樣性,象徵著我所處的世代與環境所散發的年輕活力。

 

由於喜歡花而畫花、製作花,並從花的視覺表象及植物結構為參考,加上顯微下的花粉與花蕊之重組建構為題材,以花在顯微鏡下的單位型元素作為生命創造的結構體,衍伸出雄蕊與花粉的結構體,雌蕊與花粉的結構體,花蕊與子房的結構體,與重組實驗的創作。而花的吸引與傳播中的自然演化,讓筆者產生透過陶藝創作詮釋「傳播」、「孕育」、「變異」三個系列概念與內涵的傳達,且以鮮明的色彩來帶動花的繽紛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