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中心 | ART TAIPEI 2024

楊英風

水袖

62 x 25 x 75 公分

1969

楊英風,字呦呦,曾先後求學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現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等,並於六十年代前往義大利國立羅馬大學雕塑系及羅馬造幣學校進行藝術研究。除了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 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淡江大學、銘傳大學,亦於海內外數十次展出,包括 1970 年於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代表作「鳳凰來儀」景觀雕塑。楊英風一生創作二千五百餘件,包括漫畫、版畫、雕塑、雷射藝術、景觀雕塑與建築規劃等各類作品,獲殊榮無數,是台灣戰後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對大自然的喜愛,源自幼時生長於鍾靈毓秀的宜蘭,日日與山水為伍,使他在泥塑及剪紙中蒙發了熱愛藝術之芽。在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的求學歷程,以及義大利旅居三年的經驗,使楊英風體認到東、西文化及美學的差異,捨西方科技及物質的過度使用與發展,而漸漸地領悟中國哲思追求人類 ( 微觀 ) 與自然環境 ( 宏觀 ) 交融、和諧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哲理。
旅義三年返台後,楊英風應花蓮榮民大理石工廠廠長之邀擔任顧問,成為台灣第一個將文化引入產業的藝術家,在花蓮工作和生活期間,他完全震懾於太魯閣山水鬼斧神工的氣勢和偉大。在歐洲的所學和見聞,連結到返鄉後大自然帶來的感動,楊英風的「太魯閣山水系列」創作自 1969 年展開。保麗龍是當時工業開發的新媒材、提煉石油的副產品,在其中看到雕塑可能性的楊英風,用電熱細鐵線來切割進行創作,塑造出山岩削壁的豐富形態,並在外壁刻畫著古老的雲紋。這次展出的作品《水袖》,可說是結合了陽剛的山勢與京劇中水袖的秀逸而成,像是寬袖一舉撒開的皺褶,高度律動的美感綿延不絕,呈現出自信與豪邁。楊英風的「太魯閣山水系列」前後發展大約十年,透過意念的掌握,表達了面對故鄉風景的體驗與感受,是其創作生涯中兼具感性與理性思維的呈現。這樣的「景觀雕塑」在藝術史上相當罕見,不僅僅是立體地貌的再現或是細緻的雕刻技巧,而是大自然氣韻的展現。